魏达志

魏达志,1977年考入上海复旦,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担任校长顾问蔡尚思教授学术助手;1988年留学澳大利亚,1993年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在深圳大学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指导专家。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科技经济、艺术经济、城市与区域经济。在全国各地CSSCI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领衔各类产业规划与研究项目数十项,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学术论文与政府决策咨询奖。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下深圳的使命与担当》

第三届中国(深圳)金融管理论坛上,魏达志教授对董昀博士提到一个观点:“淡化GDP,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表示目前的经济学理论里面,并没有充分的理论或者理由来说明不需要重视GDP,不需要重视经济总量,我们看不到这样的系统理论。而往往我们可能会把它看作一种经济发展的策略,原因就是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升得太快,全球治理一盘新的格局向我们展开。以下为魏教授现场演讲速记内容,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他将为大家展开“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下深圳的使命与担当”的专题演讲。

微信截图_20230810152617.png

在十二五期间(2010-2015年),中国GDP的总量占美国GDP总量的比重,每年提高4.22个百分点,五年下来一共提高了21.13个百分点。五年的比重提高占到了美国的五分之一;日本去年的总量是4.34万亿美元,如果翻开十二五期间的老账,日本占中国经济的总量平均每年下跌11.16%,五年一共下跌55.8%,十二五期间日本经济总量对中国经济总量下滑了55.8%,超过了一半。这样下降的速度,日本人心中的焦虑估计比美国人还严重。

另外一个数据,去年在全球排名前十的国家当中,英国、法国、印度、意大利、巴西,这五个国家加起来有多少呢?11.81万亿,去年中国的总量是11.96万亿,英法这些国家都是过去的资本主义强国,现在竟然五个加到一起不及中国。但是我们同时知道,任何国家的崛起,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都会遭到其他列强大国的围剿。英法当年两个国家谁也不服谁,英法打了116年,他们就没想出习主席这一招,共建人类共同命运体。面对中国这样的情况,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们把一个国家浓缩为一个家庭,各位不懂得治国。

大国智慧浓缩方法

第一,对你们的围剿寻求突破;

第二,我需要若干甚至更多的战略伙伴,我要团结更多的人突破这个包围圈。

我们的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要实现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要实现从科技弱国迈向科技强国,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保障,很轻松的你就会选择这么几条。

你也一定会想到,中国总量大了,但是很多的致命问题,包括很多的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制约我们的发展。可能我们在国际的分工体系上,发达国家在上游,我们在下游,他在高端,我们在中端,所以一定要解决这种不平等的国际分工的地位。怎么办?

(1)打造经济增长集合。京津冀是增长集合,粤港澳也是增长集合,长三角也是,各个自由贸易区,各个中心城市都是我们国家希望培养的增长集合。

(2)打造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我们很多地方都在创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深圳这些年之所以被人瞩目,就是因为它的发展模式好。

这就是我们需要开放性经济,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又是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既是一种经济发展的路径,又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不仅是一种制度安排,也是一种政策导向,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用开放型经济对我们的发展需求进行支撑。

中国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研究学者,我们在十年前就向省市提供过类似的报导,并且得到省级领导的批示。当时的称呼是粤港澳城市群,这时候提粤港澳大湾区,我想它的战略上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因为它至少有三个重大的突破。

第一、标志性突破。过去只是在学术层面、在区域层面讲粤港澳大湾区,而当它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这是一个标志性的突破。

第二、关键性的突破。粤港澳之间的合作,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的时候已经开始,不过我们过去与香港的合作,与澳门的合作等等,都是一国两制背景下的,特别是回归以后,是甲方与乙方讨价还价的合作。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方略提出以后,我们就不是甲方乙方,我们是一体化的共同发展,香港过去非常辉煌,对深圳的崛起作了不合磨灭的贡献。

第三、战略性突破。城市群非常多,但是能够称之为大湾区的除了粤港澳大湾区以外,只有纽约大湾区、旧金山大湾区、东京大湾区。这三个大湾区各有特色,纽约大湾区是以金融中心和商务中心为代表的全国性大湾区,旧金山是以科技创新和企业孵化为特征的全球性湾区,东京大湾区是以高端制造业聚集的大湾区。

但是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上述三个全球大湾区所具备的特点,我们都有。所以我们可以判断,粤港澳大湾区所形成的格局将来是一个综合性的大湾区,我们这里有在全球目前排四的香港金融中心(原来是第三,现在被新加坡抢在了前面)。有全球排名第19位的深圳,同时深港两地也是商务中心,以深圳为主导的已经形成的能够代表中国崛起力量的创新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也是大家众所公认的。与此同时,在深圳东莞一线,布局了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所以他们拥有的特点,我们都包罗了。

这个大湾区应该承载一些什么样的功能?它对国家的崛起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盘棋怎么下?格局其实非常的复杂,但是选择又是非常的清晰。因为珠三角的九大城市在城市类别上以及城市一二三线的布局上都非常清楚。与此同时,经济规律也在充分的发挥它自己的作用,比如说我们从珠三角的崛起可以看到区域经济非常清晰的均衡发展路径,如果以珠江为轴线的话,我们发现珠江的东岸崛起了深圳和东莞,西岸崛起了将门、中山、珠海这样的城市。尽管珠三角的珠江两岸经济发展模式不一样,但是它在广州和香港的辐射集合的穿透中,形成了一个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增长轴。当这个轴线的各种要素的布局聚集到一定时候,又会按照经济规律形成新的东西,就是由点、轴完美的结合之后,形成一个向圈层的扩散。于是这条线上的明星城市就开始向其他的比如惠州、中山、肇庆等等地方形成辐射。几年前我们就一直在呼吁经济优势向创新优势的飞跃,今年广东省委省政府非常明智的做出一个选择和判断,就是要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也就是说,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区域均衡发展要求,它应该先打造增长的科技创新的发展轴,再通过点轴圈的新一轮布局和运行,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格局。

在这个过程中,深圳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在总结很多城市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城市缺乏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塑造其实就是这个城市的灵魂。1984年我从复旦大学来到深圳,目前已有34个年头,总结深圳,我觉得深圳一直在把握三大关系:

一、深圳始终在探索中国道路和特区探路的关系,它一生下来就把这种使命担当放在自己肩上,中国打开国门不知道怎么办,他就是探路的;

二、中国崛起和特区担当的关系。中国在崛起,你能够为这个国家支撑什么是我们要思考的重大问题,一刻都不能停止思考;

三、中国梦和特区模式的关系,我需要创造一个全新的模式为中国实现这种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提供我们的路径、模式。这种模式是可复制,可辐射,可借鉴的。

我觉得一个城市的使命和担当非常重要,当然这种担当之中少不了这个城市的精准科学定位,比如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水平还很差,但是我们在中心城市,一线城市、发达地区,我们的定位绝对不能以对全球发达地区差距很大定位,那就没有盼头了。所以深圳这样类似的一线城市,他的定位必须考虑几个因素:

第一,我能不能和全球最牛的城市,把它作为我的参照系甚至是我的竞争对手,能不能找到他的短板,让我的城市有机会突围出去成为全球中心城市。你连这个想法都没有,哪有做法?

第二,作为一线中心城市,必须要有引领城市群、都市圈广大地区共同奋进的引领能力,没有要去铸造。同时,你必须拥有支撑国家崛起的理想和能力。

深圳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一直表现出清晰的战略思路和战略性布局。这样好的结构之下,深圳形成了什么样的模式?这种模式能不能对全国有所担当?

创新发展模式

深圳在2015年,国际PCP专利达到1.33万件,是全国的46.9%,2016年占了全国的一半,单独跟英国比超过英国,单独跟法国比超过法国,什么概念?一个城市,一个这么小的城市,居然有这么大的能量,而且连续13年这个数据在全国排名第一。我们还有专利发明数,深圳2015年是66件,2016年是73件。

集约发展模式

深圳仅仅只有1996.8万平方公里,全国很多县都比我们大,我们的土地规模只有广州的26%,只有上海的30%,北京的32%,但我计算下来,深圳去年每平方公里产生的GDP是9.7亿,这个数据跟上海比,是上海的2.2倍,是广州的3.68倍,这种用极小的地理范围创造出这么大的经济总量的发展模式,如果你不服,也用你的产值计算一下,这是体现企业家的成长模式,甚至形成一个品牌输出。

深圳可能对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肩负起担当,但是自己问自己一句,今天把深圳所有的产业都变成存量,我们的增量在哪里?突破口在哪里?只有不断变更的新型经济形态的不断涌现,才有这个区域的源源不断的经济发展动力。我们发现深圳地区拥有的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太多,科技经济、科技经济、数字经济、大数据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海洋经济,面临着各种各样新型的经济形态,开放型经济、自贸区经济、总部经济、民营经济等,这些不同的经济形态都有各自不同的商业模式,不同的人才构成,不同的创新领域。在我们发掘这些新兴的经济形态、不同内涵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城市拥有不断前行的动力和不断前行的经济形态、产业形态、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的内涵和动力。


【本文内容仅供学习分享,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演讲嘉宾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演讲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