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

巴曙松先生,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家,兼任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著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挑战与改进》等作品。
《互联互通推动“共同市场”发展, 从“沪港通”到“深港通”》

2016年11月05日,第二届中国(深圳)金融管理论坛在会展中心五楼梅花厅正式拉开帷幕。论坛由中国(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组委会主办,民革深圳市委会和深圳深国融前海金融管理股份集团联合承办。作为金博会的主论坛,本届论坛迎来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主旨演讲,为业界人士展开一场金融头脑风暴。今天,我们将隆重为大家分享巴曙松先生在此次论坛上的精彩演讲内容。

 

巴曙松先生,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家,兼任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著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挑战与改进》等作品。


以下为现场讲稿精彩还原:

《互联互通推动“共同市场”发展,从“沪港通”到“深港通”》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深港通的起动不会到12月,11月的最后一周又不太合适,因为这个时间点通常是全球市场波动的时期,这样算下来时间就非常贴近,所以这是一个国内市场以及我们的资产配制可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的杰作,所以我想简单的梳理一下。其实中国国内的资本市场对外的开放在不同的阶段依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开始90年代主要依托的是国内企业到海外上市,2000年以后国内市场的市值上升很快,紧接着人民币国际化,为了配合人民币走出去,我们的开放更多的拓展到了直接投资的管道,以深港通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沪港通是有额度的,深港通是没有额度的。三个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会比原来大很多,这也满足了现在国内市场资产进行适当国际配制现实的需要,中国的居民资产配制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集中在资产,比较集中在少数那边,主要是银行的储蓄和房地产,所以怎么进行多元化的配制这种需求非常大,房地产估值,大家看到不同行业有不同的需求,中国人民持有房地产的市值270万亿人民币,而我们的上海深圳的股票市值30万亿。所以进行多元化的配制是很重要的。

同时目前资本市场开放程度非常有限,如果把持有的所有的资本市场对外投资的额度全部用完,也只不过占我们全球资本市场的0.1%,所以这是一个开放程度非常小的市场。单一资产、单一币种在汇率波动的时候,资产受限制比较大,最典型的是保险资金,保险资金如果不能进行多元化的配置,打个比方,2014年我们中国保险的资产是16万亿,保险资金的配置,保监会允许我们保险对外投资的比重是15%,但是我们保险机构对外投资的资金是2.02%,所以我们看到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启动就满足了这个需要,实际上国际上很多交易所互联互通也有探索,有很多最后无疾而终,因为没有什么交易点,比如说新加坡和伦敦做了新伦通,因为交易所之间有必要条件才能成功,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比较了解,能了解对方的上市公司,内地的上市公司在香港占比51%,日均交易量51%,50支成分股里面有24支是来自于国内的,所以我们说沪港通和深港通的相继启动就把这三个交易所联成了个同的市场,香港的市场有哪些特点?相对产品比较丰富,可供选择的品种比较多,我控盘,拉高,香港市场有没有,也不能完全说没有,香港有很多机制规定了平衡的力量。


三个交易所通过互联互通,把三个交易所每天的交易量加起来,市值超过这个交易所,或者说这三个交易所特别互联互通形成的共同交易平台已经成为世界上交易量最活跃的平台,大家可以想一下,这就会对全球范围内的上市公司形成了非常大的吸引力,这三个交易所可以以此依托去吸引全球各个行业最优秀的上市公司在这个平台来上市。

整个相互流动的水流是很小的,香港是以经济投资者占主导,而国内是以散户为主导。这个上市公司在同行业处于什么位置,这个行业全球主要有多少上市公司,分别在什么交易所,估值在什么水平,都是非常清晰的,所以相对来说对投资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市场,所以一个上亿的散户主导的市场,有100几十万户开户的市场连通起来之后,而且没有额度的限制,会出现什么情况,我觉得产生的影响也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


大家很关注深港通开通之后是怎么样,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沪港通开通之后出现了什么变化,总体来说,投资者群体扩大,以前上市公司在深圳、上海上市,主要是国内当地的投资者,现在连通之后公司的股东名册里可能会来自国际、国内、香港,同时股份的流通量会大幅度上升,我们看到三个市场联系起来之后,优势劣势就会非常明晰,大家做研究可以比较的话,大家通常会觉得香港的估值低,是不是低,总体看,一般意义看,是比较低,比国内低。但是如果分行业来看,你就会发现恒生指数里面金融、低产、重工业低产占的比较多,从行业细分我们避嫌健康医疗消费者品牌轻资产估值比国内还高,产生的产业估值比国内低,所以如果是投资者,当然选择低的,如果上市公司,根据行业来选择估值高的,国内为了评级利益,设立了限额,不能超过的,但是在香港市场IPO发多少,只要市场接受,是投资者和发行人之间的事情,所以很多创新性的企业远远超过国内证监会去核定的水平。所以连通之后我们作为投资者和作为上市公司也要在这三个交易平台里面做选择和配置,取其所长。

香港市场,投资者喜欢轻资产的业务,国内喜欢房子砖头资产的业务,所以一个懂专业的专家是很重要的,沪港通启动之后运行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左边是南下,国内的资金投海外,占到香港每天成交量大概在从最开始的0.5%,一直到5%水平,北上占国内的比重就更低了,每天在0.5到0.9之间,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沪港通当时双方市场还不了解,特使有交易的限额,只是很小一部分投资者尝试的买入,占的市场占比非常小。深港通什么时候宣布,我觉得都有可能。


我简单的做了一个对比,2015年和2016年不同的投资者通过沪港通在香港买的股票叠加起来的总数据,在15年喜欢买的,61%的投资者交易量买的是中型股,中型股占一大部分,价格差异大,但是15年的投资收益并不令人满意,买了之后价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扩大,这个策略算失败的策略,所以到16年我们的投资者开始买什么呢?有一半的投资者转向买了大型股,今年的收益很客观吗?此上半年到下半年涨幅也有20-30%的胀涨幅,所以这个图经常让我产生很多想法,很多值得挖掘的内容,从行业来看,今年是金融消费占比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去年买金融的不多,21%,消费19%,金融16%,今年的回报比去年的好,深港通开通之后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一般都不做预测,说对了也没人感谢,说错了也不好。一般亏钱的人子要找来骂一下减轻自己决策的痛苦。

2015年的策略为什么失败?理论上听起来很好,两地估值差异很大,在国内30倍,在那边只有6倍,那还不翻4、5倍,结果下来之后才发现这边一直涨,那边一直涨。

未来深港通启动,深圳、上海、香港联合在一起又有多种玩法。第一,跟着投资者一起玩,这个风险跟这大势走也不错,因为合适投资者在国际市场是占主导的;第二个玩法是在2015年成效不显著,但是深港通开通之后是不是变成了一个可行的投资路线呢?因为合适中型股是被国际市场忽视的,我最近一直在呼吁这个问题,在这点上国际大投行没有这个资源和能力,不重视也不关切,深港通开启以后,只有很少一部分证券公司覆盖了港股的研究,之间有一部分是被忽视的群体,这其中有一定的研究机会,国内的大的基金公司在香港占主导,他们主要是为了偷懒,也不要说的那么神秘。我走访很多大的公司,不同公司有不同的规定,一般来说必须要有两家知名研究所写的研究;第三,每天成交要有1000万美元,这几个指标就把大部分中盘股剔除在外,因为香港都很贵。大家发现没有,中型股是容易被忽视的群体,我们国内怎么展开这个群体的研究,我们投资者怎么去跟进,这也是另外一个可行的策略。


最后梳理一下,这两年大家都买了什么股票?2015年1到1买盘到卖盘加起来都是中型的,中国中车、国美电器这些,到了2016年都是大盘股,建设银行、汇丰银行,如果深港通启动了,会是什么样子呢?这是非常有意思的题目,如果把握对了还可以产生非常好的收益,这是近期最值得关注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