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楠: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对人民币汇率影响

发布时间:2020-02-21   浏览:3

去年底以来,受经贸纷争缓和、经济数据超预期影响,人民币汇率一路走强。然而,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影响,人民币未来走势如何呢。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深国融专家顾问委员林旭楠对此做了深度剖析

2020年2月20日,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汇价报7.0026, 下调14点。上一交易日官方收盘价为6.9941。从理论上讲, 决定一国汇率的因素包括: 一是购买力平价; 二是通货膨胀情况;三是国际贸易平衡; 四是金融投资(投机)。当然汇率还受其它相关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而对汇率水平最接地气的理解是两国人民相互之间对另一国资源的需求程度决定汇率高低。

两年前开始的中美贸易摩擦导致中国进出口业务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的进出口业务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2020年元月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中美贸易摩擦维持现状的基准情景下,预计202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约为4.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2%。在乐观情景下,2020年我国出口和进口增速较基准情景分别上升1.4和1.8个百分点;在悲观情景下,2020年我国出口和进口增速较基准情景分别下降1.4和2.9个百分点。目前由于疫情发生且影响重大,真实情景比预测的悲观情景会更加悲观, 所以最悲观的估计是进出口业务完全没有实际增长。我们知道一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对汇率的影响明显,当出现逆差时,表明国际上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小于其供给,则本国货币贬值。疫情发生后, 国际卫生组织WHO将本事件认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事件, 三个月后(即2020年5月份)再进行评估, 前景不明朗, 中国目前努力将事件控制在湖北省这一有限范围, 争取不要将整个中国范围纳入关注区域。虽然目前各国对中国的贸易没进行致命性的管制, 但总体来说, 国际对中国制造货物的兴趣减少, 后续中国对外国的贸易顺差额将会逐渐减少, 贸易顺差幅度的收窄, 这将影响中国外汇储备下降, 这将增加人民币下行的压力。

从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层面看, 2020第一季度GDP增长速度很可能达不到4%, 第二季度大概率达不到5%。如果疫情控制得比较理想, 则年度总体GDP增速才有可能超5%。从财政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GDP上升不尽人意意味着中国央行有可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不太理想的经济态势,国家甚至有可能进一步采取更宽松的财政政策,当前有金融专家建议提高赤字率, 总体保障流动性需求,下一步有可能调低的利率, 种种措施将吸引不了国际资本对人民币的需求,从而使得中国货币贬值。

从国际金融投资(投机)角度来看,一方面疫情本身带来全球避险情绪的提升,中国作为疫情的发生地,部分外来资金规避风险短期内会抽离中国, 风险偏好的下降导致人民币短期内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但从中长期来看, 疫情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下降, 例如2003年非典导致香港房产价格跌幅逾半(部分房产甚至跌破了剔除银行按揭外的自有资金, 即市值不及银行贷款额), 这时又会让部分外资从风险收益角度出发勇敢杀回来, 对人民币汇率又有一定的支撑。

从可供参考的历史事件来看,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中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相对严格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疫情期间人民币汇率始终维持在8.28附近,非典期间汇率紧盯美元窄幅波动,自1994年起至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与美元非正式地挂钩,汇率在1美元兑8.27至8.28元人民币这非常窄的范围内浮动。由此可见,“非典”疫情期间,人民币汇率并不过多受当时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而更多的是随美元指数波动而波动。而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弹性更强,因此本次疫情带来的人民币汇率波动一定会明显高于非典时期的波动。

当然我们也看到深受影响中国海外旅游留学和国际性商务活动的减少会相应减少中国对外汇的需求, 这将缓解部分人民币币值下行压力。同时,当前美元流动性一直宽松,美元近期亦没有显出坚挺的趋势,总体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总体来说, 人民币下挫的压力大, 但只要国际对进口中国货物的管制没有实质性升温, 中国GDP还能保持相对平稳发展。同时,由于国内医疗水平的普遍提高, 与国际医疗合作顺畅, 中国举国上下战胜疫情的决心强大,采取措施得力, 对疫情的控制有序进行, 国内民众生产生活状况会尽快回到正常轨道, 市场信心重新建立。中国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持人民币大幅度贬值, 人民币汇率受疫情持续长期影响的机率还是较小, 其波动依然能控制在一定可控的范围内。

640 (3).jpg

作者:林旭楠。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深国融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潮汕商会常务副会长、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特聘专家,中国金融管理师QFA项目发起人之一,广东财经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呼伦贝尔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创业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