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当下中国金融风险点多面广、乱象丛生、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在增大。究其原因,包括四个方面: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下行、实体经济结构扭曲与金融结构扭曲导致二者循环不畅、市场主体行为异化。
解析:在经济运行中,金融只是配角;金融业的收益来自实体经济,因此,金融要有效服务实体经济,首先就要对实体经济运行状况和政策走向进行分析判断。
董昀: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一、新时期的金融发展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所以我们要从实体经济着手研究金融问题。
新时代的发展理念,新的时代就意味着新的发展阶段,新的经济运行态势,面对新的变化就一定需要新的发展理念。
第一个是从国家繁荣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了国家繁荣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还在路上,但是在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第二是从制度层面看,不管是西方经济学还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我们要在世界上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第三是从人类命运的角度,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国的发展道路到底能为其他国家提供什么样的借鉴,什么样的智慧,不光是实践者和理论者都要去总结发展经验,40年走过不少的道路,但是其中的运行机制和理论逻辑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需要继续研究。这是报告给我们的判断。
上图是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的收集,做了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变化,可以清晰的展示新的历史方位。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经济水平GDP无论是人均还是总量上,应该跟世界水平相比都是比较高的。真正的变化是从19世纪开始下跌,从1980年以后极速上升,到今天已经超过了引以为豪的前现代社会水平,一个V字型的变化,所以新时代的变化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一样,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报告中所阐述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需求角度看,人们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样化,面越来越宽了;从供给面讲,总量不是大问题了,虽然增长进入新常态,更大的问题在于结构和质量上,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上,所以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的发展理念就需要新的调整。
为了实现这样的任务,我们应该要有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框架体系?十九大报告中这次讲经济问题用了这样的标题,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怎么理解这句话?当我们从报告延伸出来有这么几个要点:新常态是理解背景理解框架的大逻辑,这个报告跟过去相比,新常态出现的频率很低,只出现了一次,但还在用这个概念,就两点:全球来看,经济增长复苏乏力;从中国来看,我们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们的目标和追求,还并没有完全实现,目前正在攻关期。
从世界银行数据库中整理的数据看,2008年是一个分水岭,2008年之前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还是日本还是世界上所有的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都比之后要高,那边经济增长的波动性都要比2008年之后要小,应该2008年之前是大稳定时期,是一个美好的时光,但是2008年之后,又好又快的增长就被打破了,可以看到危机是一个分水岭,全球经济的新常态就是以长期停滞为主要特征的。
全球的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的杠杆率除了德国之外,都是总体上往上走的。麦肯锡说,2017年以来,全球债务不断增长,有的像发达国家,如美国和英国,金融部门去杠杆是有效果,但是公共部门的债务上升,所以总杠杆率并没有下降,杠杆率越去越高,所以从债务水平来讲是不容乐观的。
世界经济总量的分布及趋势
进入这样一个危机之后的新常态时代意味着什么?上图中最下面的一块是美国的经济总量在全球的比重,其上是美国之外的其他发达国家,就是后人口红利国家,再上面是中国,再上面是除中国之外的中等以上收入水平国家,最上面一块是早期红利国家,处于中等以下发展水平的国家。可以看到美国的经济总量在全球当中占比重是不断上升的,从1960年开始,但是上升速度越来越平稳。中国也是快速增长的,但是扩张的速度也有所降低,总的来讲,一个国家在全球的经济总量中占绝对优势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以后也很难一国独大,所以未来的世界经济总量构成越来越多元化,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可能体现在创新和改革的竞争上。所以面对这样一个新常态,中国的发展理念当然要做相应的调整。
创新就是要在新常态下培育新动力,中等收入陷阱之所以称之危险警,就是到中等收入阶段,许多国家没有培育出自己的创新能力,它的成本上升,利润空间下降,竞争力下降,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协调发展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讲充满着很多问题,所以协调发展也很重要;绿色发展,在很多地方政府看来比创新发展还要命,是强监管之下要求绿色发展,因为很多资源一旦破坏具有不可逆性;开放发展,并不新鲜,但是更强调我们要更主动融入全球治理,引领全球化;共享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没有共享发展,社会主义目标就不能实现。
这样一套发展理念需要抓手,中央的抓手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供给从本质上来讲是长期问题,但是现在很多是短期的政策,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的长短期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需要稍微梳理一下。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一定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发展质量,因为过去的发展方式不健康不够好,所以把大量的资源放到一些低效益的部门,不能使它发挥效益,所以就要尽快地消灭这些过剩部分,不使更多的资源陷到过剩部门产业当中去,所以就需要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在这个基础上同时还要优化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优化存量配置首先就要采取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所以先要去产能,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产能过剩就不会有金融部门杠杆率的提高,所以先把过剩的产能和库存去掉,把缺的补上。供给侧改革本质在于改革,必须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使新增资源不再到低效率行业去,才能实现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标。
在清理完这些过剩产能之后,这次谈到的很多是长期问题,要做长期的问题,比如从技术方面推动这一新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新融合,在若干领域培养新的生产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是着眼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战略目标来制定的政策。但是对于一点特别要强调,供给侧的活力是靠谁提供的呢?归根到底还是企业家,要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把真正的产权保护的政策落实到位,使得企业家精神激发出来,才能真正使得中国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供给侧改革是主线,还有一大块讲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经济体系并不只是说增长质量高、产业结构优化,它的制度也很重要,所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所以报告中梳理的改革要点大家都很熟悉了。
稳中求进是总基调,这个词80年代就开始说了,并不是新鲜的词。在新时代稳中求进说的是什么?首先是辩证法的要求,稳是前提,如果没有把系统能能够很好防范,金融谈何做强做大?所以稳是前提,这个前提是为了在关键的领域要有所进取,过去对新时代的描述,速度换档是一个认识前提,但是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增长度转化,这就是在稳的情况下在进方面有所突破,这是总基调。
二、新时期的金融发展变化手段
金融发展方式的转变面临哪些问题,应该怎么做?我们看讲话中的一些提法,服务实体经济,防空金融风险这些不需要多说。归根到底是什么?实体经济本身有那么多的问题,我们要实现一个发展方式的转变到这个新的关口。金融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也要从规模扩张到效率转变,实体经济和金融要同步,但是这次尤其强调系统性风险,如果不防范系统风险就没有今天了,所以要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从这次金融工作来看,下面的任务是重之之重,首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国有企业作为重中之重,因为不管是实体经济还是金融问题,去杠杆都是重要的经济抓手。今年以来,很多国际组织对我们的评价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也有很多讨论,但是今年二季度,杠杆率略微有所升高,其中居民上升了1.3%,这样的情况就能使我们放心?拉动企业部门杠杆率下降的主因是企业债出现负增长。实体经济的杠杆率目前已经在极速攀升之后,目前处于稳定的态势。国有企业去杠杆不明显,非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52%,从负债和营业收入的比例来看,国有企业也远高于非国有企业,所以主要的我债务偿付风险集中在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总债务占全部非金融企业债务的比例仍在上升,2015年开始是上升态势。如果不解决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不去关闭僵尸企业,不把这些资源真正释放出来,去杠杆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改革正在攻坚阶段。
第二是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这同样是大家关注的大问题,二季度中央政府的杠杆率从一季度末的15.7%上升到15.8%,地方政府杠杆艺人维持在22%,随着对地方融资的监管越来越严格,通过传统方式获得新生债务是在下降的,为了规避监管,还有很多新兴的融资手段。所以说这次金融工作会议加强监管,终身追责,但是根本上还是要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深层的体制性改革,包括政府职能转变。
这次金融会议对五大发展理念都有新的提法,从创新发展角度来讲,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为什么?因为过去的大规模工业化,传统的国有银行是适合这样的经济体制,因为他不需要面对那么多的不确定性,只需要做好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就可以了。但是创新不一样,要试错,要选择,允许不确定性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面对大量的不标准信息,不完备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发挥间接作用。
从协调发展角度看,要优化结构,引导金融业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不管是改善间接融资结构,还是优化金融机构体系,根本就是不要偏离实体经济需要,不要规避监管搞创新,不要脱实向虚。
从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角度来讲,把普惠金融提到很高的高度,绿色金融也明确提出。
从开放发展角度看,我们仍然把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提得很重要,但是我们步子要稳一点,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水到渠成的,但是方向不变,通过开放促进竞争,一带一路可能是未来金融创新的重点,因为一带一路的本质就是有效提供区域公共物品。
三、新时期下的湾区建设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问题,城市是创新和增长的发动机,这看来是一个常识,但是理论上的机制还需要研究,但是有一个基本感觉是,很多人聚在一起,一起碰撞,发挥这种聚集效应,可能是对创意传播的涌现。在这样一个基本判断之下,再看一个新的变化,就是纽约也好,东京也好,新加坡也好,包括伦敦这样一些过去的金融中心都在转型,都在从国际金融中心转向全球科技创新+国际金融中心。所以现在的转型也是初见成效。作为中国来讲,正在从过去通过模仿消化引进吸收,来实现流程创新慢慢走向自主新,更要注重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成事不再是摊大饼造新城,一定是先有创新能力,有产业聚集,才有人口集中,才有城市发展。所以要从供给层面思考城市,而不只是城市化是扩大需求的存在。
在这样的理念中,如果要实现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处于我国创新前沿的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是责无旁贷的。通过实现互联互通,使得大家共享在一个城市群中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创新的成本,通过开放,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减少流通壁垒,使得人们的创意更好的碰撞,要素更好的流动,这样才是实现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转型的必要前提。在放弃金融地位的前提下,更多的聚集创新资源,这是我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理解。
我最后总结一点理论思考,金融和实体经济到底是什么关系?最主要的是储蓄资源能够跨主体、跨空间的有效转移。因为在货币出现以前是没有金融的,但是货币出现以后,所有的商品和劳务,所有的财富都被抽象为货币单位,在金融产生之后,货币单位在某种条件下某个时间段内,通过一定代价,从一个主体向另一个主体进行转移,转移过程中带动着实体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如果资源能够配置到生产力比较高的部门,这个资源配置效力就提高了,如果资源能够持续配置到创新部门,使得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就可能具有长期增长的动力。但是从中国的现实来讲,现在还并没有完全发挥好这样的作用,就是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这是阻碍我们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短板,比如说基准价格没有市场化,如果连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还没有完全建好,以后一定会成为短板,长期资金的短缺,权益类资金供给不足,缺乏管理金融风险市场化体制机制,这都是目前的短板,这些短板恰恰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突破的地方,一方面要取决于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一方面也是取决于来自于底层民间企业家去不断创造尝试。
【本文内容仅供学习分享,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演讲嘉宾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演讲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